環線交通、拉林高速、西藏拉薩至西藏山南快速通道……經絡分明、不斷延伸的干線公路,構筑起拉薩交通主框架,支撐起拉薩發展與騰飛的基本脈絡。
蔚藍的天幕下,拉薩火車站熙來攘往,一根根鐵軌連接在一起,宛如長龍,氣勢恢宏;一列列火車從拉薩站緩緩駛出,承載著美好的愿景,奔向希望的遠方。
改革開放40年來,拉薩市交通運輸業發展日新月異,為拉薩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項事業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如今的拉薩,政通人和、百業興旺,人民安居樂業,交通運輸業也實現了從“瓶頸制約”向“基本適應”轉變。
交通基礎網絡不斷優化
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新中國成立初期,拉薩僅有幾條年久失修的民國驛道,對外交通十分閉塞。上世紀50年代,在黨中央的關心支持下,數萬軍民在西藏市黨委、政府的團結帶領下,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相繼建成康藏(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三條公路動脈,創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跡,徹底結束了拉薩乃至西藏沒有公路的歷史,譜寫了公路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
40年來,拉薩人民修起了一條條公路,架起了一座座橋梁,打通了一條條隧道。積極打造以拉薩為中心的“3小時綜合交通圈”和“2小時經濟圈”綜合交通體系,完善全市主路網結構、密切藏中經濟區圈聯系,改變了拉薩沒有環城路的歷史,為進一步完善全區重要道路交通節點、緩解交通疏導壓力、方便廣大群眾生產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7年年底貫通并投入使用的南環、西環、北環延長段等環線交通項目,將城市的東西南北連接起來。它不僅是城市快速、便捷的通道,更是城市新增的一條風景大道。無論是北環路上的北郊風土人情,還是南環路上的河岸景色,又或者是西環路上新城開發的日新月異,環城路都將它們變成了身邊的美景。
拉薩市城關區蔡公堂鄉蔡村村民落追說:“環城路通車使周邊村民的出行更加便利。我們村距離拉薩城區約10公里,以前搭車進城時間久、不方便,而且路上大車、貨車多,很不安全。環城路通車以后,我們進入市區的時間大大縮短,而且路上行車也十分安全。”
“環線交通項目貫通并投入使用,已初步實現城市交通與過境交通分離、進藏物資的保障快速供給和疏散、完善城市交通布局、拓寬城市發展空間、方便群眾生活、提升西藏城市印象等規劃目標。”市交通運輸局黨組副書記、局長扎西平措說,“目前東環北線項目也已進入實施階段,將作為拉薩市‘東延西擴南跨’中拓展東城區城市發展空間的重要基礎設施工程,與南環、西環、北環線共同構建拉薩城市環線;同時向東接通G561線、拉林高速及S5拉薩至山南快速通道,向西接通G109線、G318線,最終實現構建以拉薩為中心的‘3小時綜合交通圈’和‘2小時經濟圈’綜合交通體系。”
據了解,拉薩市高等級公路項目也在快速推進中,全市一級及以上公路通車里程由40年前的0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37公里,再增加到目前的216公里。
黨的十八大以來,拉薩市實施交通建設項目共計283個,投資金額213.94億元,新改建公路里程2408.48公里。如今,拉薩的農村公路總里程達4166公里,全市272個行政村和57個鄉(鎮)全部實現通暢,在全區率先實現“雙百”目標,農村公路深度聯網、通達四方,建、管、養、運協調發展,交通先導作用顯著增強。
交通運輸業不斷發展
“天路”讓出行更加高效
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道路運輸事業迎來了快速發展契機。由1951年成立的汽車運輸隊發展到運輸公司,汽車總量不斷增加,運輸進藏物資能力不斷提升。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道路運輸領域不斷拓展,新興行業從無到有,原有行業由小到大,各類道路運輸企業遍地開花。
1962年,拉薩成立公交總公司,開辟運營線路20條,線路總長219公里。如今,拉薩市擁有出租車企業2家,出租車1670輛;城市公交企業1家,公交車輛522輛;旅游運輸企業4家,旅游車2899輛;班線企業3家,班線車輛578輛;農村客運企業6家,農村客運車輛53輛;市內客運站4家。大型貨運企業20家,其中大型普貨企業7家,危貨企業7家,普貨兼危貨企業6家;危貨車輛876輛(含掛車),普貨車輛28977輛(含掛車)。汽車租賃企業15家,租賃車862輛;物流運輸企業77家。維修企業847家,其中一類58家、二類90家、三類699家,綜合性能檢測站4家,機動車駕駛員培訓學校18家。
據統計,2017年1—12月,拉薩市累計完成出租客運量7731萬人次,公交客運量8078.6萬人次。完成公路客運量(非市區客運)362萬人次,同比上升12.07%;客運周轉量131149萬人公里,同比上升12.01%;完成公路貨運量890萬噸,同比上升12.20%;貨運周轉量427692萬噸,同比上升12.10%。
除了公路運輸外,飛機、火車運輸也成為拉薩運輸新常態。2006年,青藏鐵路通車運營,這無疑是拉薩更是西藏交通運輸業歷史性的跨越。
市民董先生是標準的“藏二代”,由于工作原因,他與妻子長年分隔青、藏兩地。火車未開通前,每次探望妻子都要乘坐大巴車,車內人多、道路顛簸、堵車,成為董先生最難忘的記憶,難得的休息時間大部分都用在了路上。通了火車后,不僅縮短了董先生回家的時間,妻子也能常來探望他了。
青藏鐵路通車,推動西藏進入鐵路時代,密切了西藏與祖國內地的時空聯系,也為拉薩市民遠行、物資運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如今,拉日鐵路通車運營,拉林鐵路正在建設中,一根根鐵軌也密切了拉薩市與其他兄弟地(市)間的來往交流。
新業態蓬勃發展
綠色出行深入人心
改革開放40年來,道路在不斷延伸,市民出行可選擇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兩個輪子”的風光逐漸被“四個輪子”取代,道路雖然變得熱鬧起來,但擁堵卻成為城市“成長的煩惱”。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激增,更為綠色環保的自行車開始回歸。2013年11月27日,拉薩市15個自行車租賃點投入運營,共投放公共自行車240輛。2016年新建自行車租賃點兩個,共投放公共自行車24輛。截至目前,拉薩市共有17個公共自行車租賃點、518個車樁、264輛公共自行車,共辦理自行車租車卡2520張,總騎行次數33136次。
2017年5月,拉薩市引進共享單車公司入駐拉薩,一時間,街頭巷尾都能看見黃色、紅色的共享單車的身影,成為拉薩街頭一道靚麗的風景。
截至目前,ofo、摩拜兩家公司在拉薩市主城區及堆龍德慶區共計投入6800余輛共享單車,拉薩市日均使用1.14萬人次,總里程236萬千米,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70余噸。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為了更好地保護環境,拉薩市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升級改造現有車輛能源裝置,并陸續投放新能源車輛,逐步淘汰污染高、耗能高等老舊車輛。
對柴油公交車進行“油改氣”、新增新能源氣電混合公交車、純電動出租汽車示范運營……綠色出行早已成為共識,保護環境的理念,也早已深植在每一位拉薩市民心中。
建設“四好”農村路
鋪就鄉村振興道
當雄縣省道S206至納木湖鄉達布村公路工程項目全長23.487公里,項目起點位于納木湖鄉達布村村委會門口,終點止于省道S206。
山路彎彎、一條平整寬闊的水泥路順著山勢、蜿蜒而上,在山坳間轉了幾轉,消失在納木湖達布村的大山深處。
往來路上的村民體會最深,達布村公路這條用了十幾年的砂石路,在2017年徹底變了樣,不再是晴天蕩土揚灰、雨天泥濘難行,而是成為串起當雄縣納木湖鄉各個村落的致富路、幸福路。
由于受經濟、地域等因素制約,截至2016年,拉薩市尚未開通農村客運班線,廣大農牧民乘車難、出行難的問題較為突出。
2016年8月,拉薩市第一條農村客運班線正式開通,結束了農牧民群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行路歷史。自農村客運班線開通以來,有效解決了廣大農牧民群眾出行難、乘車難等問題。農村客運大運量、低票價、易乘坐的諸多優點已經得到各縣(區)沿線農牧民群眾的一致好評。
2018年以來,拉薩市新開辟農村客運班線24條、投入農村客運車輛30輛,新增通客車行政村107個。截至目前,各縣(區)累計投入2900余萬元發展農村客運,累計開通班線線路47條,投入車輛53輛,日均運輸旅客1300余人次,全市所有鄉鎮客車通達率92%,行政村客車通達率82.5%,其中曲水、林周、城關區、堆龍區已經提前實現行政村通達率100%,保障了農牧民“行有所乘”的基本出行需求,極大方便了當地農牧民出行和就業,成為各縣(區)一項民生服務亮點工程,對于助力“鄉村振興”“交通強國”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交通之于社會發展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四十載櫛風沐雨,互聯縱橫的一條條公路、鐵路化作活力四射的“琴弦”,奏響了激昂高亢、氣壯山河的交通發展進行曲,奏響了拉薩人心中改革開放的交通“最強音”。
新時代新作為,在“交通強國”發展方向的引領下,拉薩人民砥礪奮進,在通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用自己的行動全力打造拉薩交通大動脈,凝心聚力推進交通運輸強國建設,繼續譜寫交通大發展的嶄新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