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數字經濟?數字經濟的發展將會帶來怎樣的機遇和挑戰?如何讓數字經濟更好地為我們的美好生活服務?
2022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央視網特別策劃《對話·數字經濟》系列報道,與代表、委員對話,請他們從不同角度,談談對數字經濟發展的解讀和分析。
從藤梯到鋼梯,四川大涼山“懸崖村”基礎設施的完善改變了當地人的生活,也深刻地改變了他們的生產方式。全國政協委員、西昌學院院長賀盛瑜表示,如今,大涼山的許多農民成為了“新農人”。
隨著出行條件的改善和網絡基礎設施的提升,大涼山的年輕人通過直播,把當地農特產品賣出了大山,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到當地旅游,農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賀盛瑜表示,數字鄉村的建設讓更多老百姓有了收益,增強了他們生活的幸福感。進一步推動數字鄉村的建設,還需要繼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商貿流通體系轉型升級,探索電商與物流協同發展模式,讓更多“小農戶”連接“大市場”。
央視網記者:在四川涼山,許多農民成為了“新農人”,手機變成了“新農具”,直播帶貨成為了“新農活”。您來自涼山,請您講講在調研中,您看到的“新農人”的樣子?
賀盛瑜:在涼山州昭覺縣,有一個美麗的村落,因為山高路陡,被形象地稱為“懸崖村”。
早期,這里只能靠藤梯上下往來;現在,這里云霧縹緲的懸崖上,曲折的鋼梯直插云霄,蔚為壯觀。以前,很多村里人都外出打工,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就地開起了直播,成為了網絡主播。
比較有代表性的拉博,是個彝族小伙,他曾紅是個放羊娃,現在做視頻,當導游,還上過《新聞聯播》。一批當地年輕人都成了“新農人”,他們拍鋼梯、拍懸崖、拍云海、拍日出,許多視頻點擊量都很大,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懸崖村”來旅游、住宿,農家樂也開起來了,村里的核桃、土蜂蜜、苦蕎等農特產品也通過網絡直播帶貨,“走”下了懸崖,賣出了大山。
央視網記者:四川涼山當地為發展電商做了哪些基礎設施方面的提升?
賀盛瑜:過去,涼山電商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較差。有人形象地說:這里“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安全基本靠‘狗’。現在,這些都已成為歷史。
電子商務,正在改變這里的情況。通過“造血”促脫貧,發展電子商務促進產業扶貧,不少電商平臺入駐涼山。全州鄉鎮快遞服務覆蓋率基本達到100%。體來看,有兩方面基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現在,涼山已實現村村通光纖和村村通4G,隨著通信基礎設施建設,“馬班郵路”終于成為過去時,邊遠地區通信方式實現“一步跨千年”。
二是交通出行基礎條件的改善。“十三五”期間,涼山州基礎交通設施瓶頸得到歷史性的突破。新改擴建國省干線、農村公路1.7萬公里,實現全州所有縣通三級以上干線公路,所有鄉鎮通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成昆鐵路復線明年可望全線通車,向縣縣通高速、開啟高鐵時代邁出了重大步伐,西昌青山機場與國內27個大中城市通航。
央視網記者:農村發展電商,還存在哪些短板?針對這些短板,您的建議是什么?
賀盛瑜:從全國范圍來看,當前鄉村發展電商,主要問題是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建設的短板。
一是流通基礎不優。縣鄉村貨運、客運條件較差,西部地區多地農戶散居于高山峽谷,購銷、寄遞、取件時效低,影響商品流通。二是流通體系不暢。農村地區郵政、交通、供銷等資源不少,但沒有形成共享共建機制。三是流通效能不高。農村物流的關鍵短板就是配送點分散,物流成本高。流通效能低下,導致“小農戶”無法有效連接“大市場”。
我的建議是:一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西部農村公用型、共配型物流場、站、點等設施的政策支持力度。構建農村物流骨干網絡,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布局一批物流基地、分撥中心、配送站點和冷鏈倉儲設施。推進鄉鎮客運、貨運服務站點一體化建設補貼,改造升級一批鄉、村級農貿市場等傳統流通網點。促進縣與鄉、鄉與村的聯動發展,實現生產在村、加工在鄉、增收于農。
二是提高流通資源整合。鼓勵各地優先采取貸款貼息、購買服務、以獎代補等支持方式,加快資金撥付進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通過中央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共同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村商貿流通體系轉型升級。
三是提升鄉村流通效能。探索電商與物流協同發展模式,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推動快遞配送、農產品集配等領域探索集約化配送模式。通過試點工作,促進物流降本增效。引導市場主體共享資源,積極推動物流統倉共配,降低物流成本。通過“快遞物流+農村電商+農特產品+農戶(合作社)”的產業模式,促進農產品品牌化、標準化建設,打造一批地方特色農產品公共品牌,深入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提高農村地區網絡化、自動化和信息化水平,有序規范和引導農村網絡主播直播帶貨發展,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輻射周邊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