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首都機場地服公司(BGS)取得了國際航協(IATA)頒發的冷鏈藥物運輸的CEIVPharma認證,成為全國第二家、華北首家取得該認證的中型地面代理公司,標志著北京地區已具備與國際冷鏈對標的空運能力。有人肯定地說,醫藥冷鏈空運絕對是航空貨運的下一片“藍海”,也有人提出疑問,醫藥冷鏈空運會不會不安全、“掉鏈子”?
物流業內將疫苗、醫療器械、醫學美容產品、血液制品等對溫控有著明確要求的貨物統稱為“冷鏈貨物”。在冷鏈貨物中,醫藥產品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不同于食品或服裝,醫藥產品對人體的影響更為直接和迅速,其自身的質量要求決定了它的藥效及治療效果。因此,醫藥產品對于運輸和存儲的要求異常苛刻。
近些年,“快餐式”整容等就醫觀念甚囂塵上,HPV疫苗的相關話題在女性群體中熱度不減,廣大民眾對于冷鏈醫藥貨物的需求量日益增長。打開百度搜索引擎,“醫藥冷鏈貨物運輸”的搜索結果超過2000萬次。關注醫藥運輸安全,成為在歷經數次醫藥質量安全風波后,民眾健康意識增強的重要表現。據預測,2020年冷鏈醫藥產品的全球銷售額將超過3600億美元。而作為運輸載體,具有“快、效、精”優勢的冷鏈空運增長量,卻不到海洋運輸量的1/3。
什么原因導致了航空冷鏈運輸市場份額不高?
第一個答案是:難。
合格的冷鏈貨物運輸離不開“溫度、時間、衛生”三大標準。尤其是對于需要嚴格控溫的高價值藥品來說,運輸時間越長,質量風險越大。它們從制造出廠到醫院保存,再到患者使用的各個環節,都需要特殊的處理和保護。在這種情況下,航空貨運雖已是醫藥冷鏈運輸的最佳方式,但要想做到“全程冷鏈”依舊難上加難。
第二個答案是:貴。
長期以來,全球冷鏈貨物航空運輸供應鏈缺乏合規性、標準型、問責制和透明度。據統計,高達30%的冷鏈藥品報廢都歸因于物流,同時30%的制造商分銷成本也都消耗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的產品損壞上。為確保產品運輸的完整性,國際航協(IATA)統一制定了溫度敏感產品的空運標準,推出CEIVPharma認證。該認證對運輸全程中“溫度、時間、衛生”的標準高度統一。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CEIVPharma認證要求高,自然企業申請的難度就大,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與目前的市場利潤相比并無優勢。因此,很多物流鏈條上的機構對于資質申請并不熱衷,CEIVPharma認證變成了取得者的加分項,而不是大眾所認定的標準項。更有甚者為了提高經濟效益,疏于執行及監管,萌發出“重效益、輕安全”的思想。
像無效的假藥一樣,超溫失活的冷鏈醫藥產品流入市場會帶來嚴重危害。早前有免疫學學者稱,未經冷藏的疫苗流通相當于“殺人”。比方說,如果患者接種的狂犬疫苗在空運過程中已然失溫,未能起到有效保護作用,反而讓患者發生了狂犬病毒的感染,那么就真是草菅人命了。因此,人命關天,醫藥冷鏈空運絕對不能出任何瑕疵。
目前,醫藥冷鏈產品已經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民航冷鏈物流也將迎來“高光時刻”。但我們不能忘記,醫藥質量舉足輕重,關乎億萬民眾的健康,關系公共衛生安全和國家安全,是不可褻玩的民生問題。醫藥冷鏈空運,不僅需要從業者的自我監督,更需要整個社會的監管和相關機構的規范完善。民航物流行業的有關單位應時刻懷揣責任心和敬畏心,確保航空運輸各鏈條無縫銜接,不做惡人,不“掉鏈子”,從源頭上確保醫藥產品的使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