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快遞封裝用品》新版國標正式實施。與此同時,8月31日通過的《電子商務法》更是對快遞包裝綠色化做出了明確規定。具體而言,包括第五十二條:快遞物流服務提供者應當按照規定使用環保材料,實現包裝材料的減量化和再利用;第六十五條: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支持、推動綠色包裝、倉儲、運輸,促進電子商務綠色發展。
除了《快遞封裝用品》新國標及新近通過的《電子商務法》之外,今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快遞暫行條例》也對綠色環保作出傾斜,明確鼓勵使用可降解、可重復利用的環保包裝材料,實現包裝材料的減量化利用和再利用。在此前公布的《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實施方案》《關于協同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的指導意見》等,也為打造綠色物流提供了政策導向。
快遞包裝污染形勢嚴峻
去年10月,中國郵政快遞報社和北京印刷學院青島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17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從消耗量來看,2016年,全國快遞業快遞運單和快遞電子運單總使用量312.8億個。其中,快遞電子運單209.6億個,占比67%;快遞運單103.2億張,占比33%。編織袋總使用量約32億條,其中99%為快遞企業“直接使用”。2016年,全國快遞業塑料袋總使用量約147億個,其中快遞“直接使用”塑料袋數量約為68億個,占比為46%,剩余的54%為電商平臺和賣家的自帶包裝。封套總使用量約34億個,其中99%為快遞企業“直接使用”。包裝箱總使用量約86億個,其中快遞業“直接使用”紙箱數量約為37億個,占比43%,剩余57%為電商平臺和賣家的自帶包裝。膠帶使用總量約為3.3億卷,其中快遞“直接使用”2.05億卷,占比約62%,剩余38%為電商平臺和賣家的自帶包裝。
據相關機構統計,2017年全年中國快遞業務量達到400億件。僅去年一年,包裝快遞所用膠帶總長度就可以繞地球赤道425圈,紙板和塑料的實際回收率不到10%,包裝物總體回收率不到20%。數據顯示,在我國特大城市中,快遞包裝垃圾增量已占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3%,部分大型城市這一數字也達到了85%至90%。這些包裝垃圾以紙張、塑料為主,原材料大多源于木材、石油。同時,快遞包裝中常用的透明膠帶、塑料袋等材料,這一物質埋在土里,需要上百年才能降解,對環境會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
新國標要求“綠色”和“減量”
9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的新國標《快遞封裝用品》于今年2月發布,國家郵政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金京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新國標結合行業實際,在綠色化方面增加了不少內容,進行了大量創新。
一是增加了重金屬和特定物質的限值。快遞封套和快遞包裝箱中,鉛、鉻四種重金屬含量每公斤不應當大于100毫克。對于快遞包裝袋,新國標還對殘留及苯類殘留量提出了限值要求。
二是倡導使用生物降解材料。標準提出“快遞包裝袋宜采用生物降解塑料”,這種塑料袋被廢棄后在自然界條件下和特定條件下,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作用引起降解,經過6個月后可以自然降解,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及其所含元素的礦化無機鹽等。
三是對印刷油墨提出技術性要求。一方面大幅減少油墨的使用,標準提出快遞封裝用品宜保持材料原色,印刷面積不應該超過表面總面積的50%;此外倡導使用水基型油墨印刷,這樣可以避免因使用熱熔基型油墨所導致的殘留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
在減量化方面,一是降低了快遞封套用紙的定量要求。將快遞封套原材料的定量從每平方米250克、300克降低到不低于200克,降幅超過20%。二是降低了塑料薄膜類快遞包裝袋的低厚度要求,由舊國標的0.06毫米降低到0.03毫米,降幅達到50%。三是對于快遞包裝箱單雙瓦楞紙材料的選擇不再作出規定,在保證快件寄遞安全的前提下,只要材料符合耐破、邊壓和戳穿強度等指標就可以了,推廣低定量、高強度原材料在快遞業的應用。四是降低了氣墊膜類快遞包裝袋、塑料編織布類快遞包裝袋的定量要求。
據悉,標準研究單位按去年快遞業務規模進行了大致測算:如果達到新國標要求的快遞封套的使用量占比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節約6400噸紙制品,這也就意味著將節約大量木材;達到新國標要求的快遞包裝袋的使用量占比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節約4200噸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