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了中國郵政業改革發展成效發布會,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出席了會議,介紹新中國成立70年來郵政業改革發展有關情況。
馬局長表示:如今郵政體系已經稱為國家戰略性的基礎設施和社會的組織系統,在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基礎作用。
一是行業規模不斷擴大。
1949年我國郵政業務總量僅僅1.6億元,到去年年底,全國郵政業務總量已經達到12345億元,70年間增長了7700多倍。快遞業務量從80年代的153萬件提升到去年的507億件,今年有望突破600億件,30年年均增速高達41.5%。我國已經成長為世界上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興寄遞市場,包裹快遞量超過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總和。
二是基礎設施持續完善。
經過70年大規模建設,目前已基本形成航空、鐵路、公路等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綜合利用,連接城鄉、覆蓋全國、連通世界的現代郵政和快遞服務網絡。
到2018年,全國建成了230多個郵政和快遞類專業物流園區,郵路和快遞服務網路單程長度達到3944.8萬公里,擁有各類營業網點27.5萬處,分別是1949年的56倍和10.4倍。全行業擁有3家貨運航空公司,運營全貨機115架,郵政、快遞服務汽車32.2萬輛,電商班列、高鐵快遞等運營模式取得重大進展。
三是發展質效顯著優化。
到2018年,全國建成200多個智能化分撥中心,電子運單使用率超96%,極大提高了各環節處理效率。32萬組智能快件箱投入運營,箱遞率提升至11.3%。
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一批行業發展關鍵共性技術裝備加快應用,郵政光學字符識別分揀技術、電子運單、“無人倉、無人機、無人車”等技術裝備在世界處于領先水平。行業服務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和跨境網購成效明顯。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在世界500強中的排名持續上升,7家企業陸續上市,已形成6家年收入超30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
四是服務民生能力是持續增強。
經過70年的不懈努力,郵政普遍服務的可及性、均衡性不斷提升,快遞服務遍布城鄉并開始向村一級延伸。“十二五”期間,我們啟動了郵政空白鄉鎮局所補建工程和“快遞下鄉”工程,總體實現了“鄉鄉設所、村村通郵”目標。
去年,全國共建成村郵站17.8萬個、“郵樂購”站點61萬個,基本覆蓋了行政村。我們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超過了95%,建制村直接通郵基本完成。
郵政業年服務用戶的數量已經超過1000億人次,支撐網絡購物交易規模突破了7萬億元,帶動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超過7000億元,每年新增的社會就業崗位超過20萬個,行業通政便民利商功能進一步發揮,人民群眾用郵獲得感滿足感是不斷增強。 五是國際交流合作深入推進。
在1949年以前,與中國建立直接通郵關系的國家和地區僅僅有26個。經過70年的不斷努力,我們現在與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通郵關系。
我國快遞企業加快在重點國家和重點地區的網絡布局,跨境寄遞、國際物流和海外倉的業務迅速增長。在這70年間,我們還恢復了我國在萬國郵政聯盟的合法席位,在北京成功舉辦了萬國郵聯大會,我國全面開放了國內包裹市場,多次當選為萬國郵聯行政理事會和經營理事會理事國,深度參與萬國郵聯體制改革、國際鐵路運郵規則制定等國際事務,在全球郵政治理中的話語權顯著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