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太湖畔,坐落著一片占地約200畝的自動駕駛道路測試基地。走進離基地不遠的國家智能交通綜合測試基地控制中心,仿佛走進一間“作戰室”,大屏幕上,各個測試路段清晰可見,視頻監控崗、顯示控制崗、地圖管理崗等一應俱全,幾名博士正在忙碌地記錄數據。這里,是工業和信息化部支持創建的江蘇(無錫)車聯網先導區,也是我國設立的首個車聯網先導區。
8月1日-2日,省工信廳黨組書記、廳長謝志成帶領調研組奔赴無錫和蘇州,專題調研車聯網產業發展情況,推進先導區建設。
“先導區”需標準先行
國家智能交通綜合測試基地控制中心隸屬于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這個公安部直屬的科研機構位于無錫,是車聯網先導區建設的“先行者”。
不發通知、不打招呼,調研組來到研究所時,所長王長君正在參加另一個會議。“車聯網和自動駕駛有很大關系。自動駕駛很多做不到的,車聯網能夠做到,但必須先要形成網。” 匆忙趕來的他最關心的,還是協同問題,他舉例說,在無錫,讓200多個路口、幾十輛車能夠“智慧”有序通行是不夠的,要把政府、社會、企業、芯片商等所有相關資源都打通。
“這也正是我們做先導區的意義。建設先導區,首要的,就是制定標準。”謝志成回應說,這就要梳理清楚四個問題:車聯網是什么?運營商、地方政府、相關企業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符合要求?如何去執行,誰來落實?從而形成一個“總框架”。
根據工信部發布的《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到2020年,具備高級別自動駕駛功能的智能網聯汽車將實現特定場景規模應用,車聯網用戶滲透率達到30%以上,智能道路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升。
目前,我省車路協同的示范應用正在加快推進。蘇州工業園區啟動建設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區,南京溧水在物流園區、科技園區、停車場等限定場景探索開展無人駕駛汽車商業化運營,常州市積極推進基于自動駕駛的城市智慧交通運營示范……公共測試道路、環境感知、決策規劃、線控電氣、自動駕駛測評、車聯網無線通信等一系列地方、團體標準制定工作正有序推進中。
踩準“風口”把握發展趨勢
輸入目的地推薦最便捷路徑,紅綠燈根據車流自動調控時間,汽車成為支付等智能生活終端,一切出行數據都將上“云”……未來,人、車、路、通信、服務將協同在一塊,這就是車聯網的應用場景。
2日上午,調研組來到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調查車企情況。
觀致汽車有限公司是一家民營自主品牌汽車企業。這幾年,企業推出的車型“叫好不叫座”,今年初產量同比出現大幅下降。觀致汽車副總裁兼常熟基地總經理韓必文表示,觀致每輛車的毛利率從去年的“負10%”,恢復到現在的“正10%”,但依舊需要解決渠道的問題。
“品牌不強,產品競爭力還不夠,企業管理還需加強。”調研組在考察了企業總裝車間、聽取相關員工的意見后給出建議, “一定要研究行業發展的趨勢,一直‘跟跑’的話永遠跟不上行業發展的步伐,必須要‘領跑’。”“既要打好品牌,也應把握住行業發展的‘風口’,比如,參與到車聯網先導區的建設中,積極尋求合作空間。”
在省工信廳產業轉型升級處處長盧載貴看來,觀致在接下來的發展中還應把握好三件事:在新老管理人員的交接中,一定不能忽視安全生產;在新能源汽車、車聯網迅速發展的大潮中,需緊緊跟上潮流;在愈發激烈的行業競爭中,找到自己的細分市場。
踩準新“風口”,截至去年底,全省從事智能網聯汽車研發制造企業達110余家,實現產值超過165億元。僅在常熟,就有豐田汽車研發中心、華東汽車、大陸汽車、五方智能車、重塑科技等重點企業開展車聯網產業布局,在自動駕駛算法、環境感知融合、智能駕駛艙、人機交互等領域進行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
產業集聚培育發展新動能
作為“中國最年輕的綜合性現代化汽車城”,常熟是國家火炬汽車零部件特色產業基地,已集聚了300余家汽車及零部件企業,形成以“兩整車一中心”為龍頭的千億級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
“常熟具有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突出優勢,該如何搶占汽車產業未來發展戰略的制高點,將常熟打造成全國領先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與應用高地?”這是常熟市工信局局長朱曉峰最近一直思考的問題。對此,調研組表示,需從“開展頂層設計引導產業發展、注重跨界融合和協同創新、實現重大技術攻關突破、以應用示范引領產業建設”等幾個方面著力突破。“發展車聯網、建設先導區,不僅要制定標準,還要讓產業落地,形成產業集聚。”省工信廳副巡視員周毅彪說。
調研只是第一步,更多功夫在后頭。調研組表示,將深入梳理此次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和合理建議,查清問題癥結,理清解決思路,推動國家級江蘇(無錫)車聯網先導區的下一步發展,打造車聯網產業生態,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